點擊數:29982022-08-09 11:54:55
農歷9月初9是重陽節。
2021年10月,也是我國第12個“敬老月”,主題是“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,樂享智慧老年生活”。
首先,祝全天下的老人幸福健康,享受晚年美好生活。
我借正在頤和園博物館舉辦的“文物中的福壽文化和藝術特展”來聊聊中國的傳統福壽文化。
中國福壽文化萌芽于新石器時代,滋長于商周,壯大于秦漢,成熟于唐宋,至明清時達于極盛。上至帝王顯貴,下至平民百姓,皆以福壽為求,舉凡制度風俗,百貨器用,常以福壽為用,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注重現世和以人為本的特質。
在中國古代,“福”與“壽”的內容,通常是聯系在一起的,古代中國在文字形成之初,就對其進行象形和表意的描述,這就意味著“福”與“壽”有著密切的聯系。
“福”在甲骨文中最初的形式只有右半部分“畐”,是一個帶流的酒杯。在甲骨文中上面是像酒杯一樣的容器,下面是一雙手,表示雙手捧舉酒器以敬奉蒼天,這也是古人對“福”的含義最初表達。后來又在左邊加上一個代表祭臺的“示”,最終定型為現在的“福”字。
“壽”字最早見于周代青銅器銘文中,據專家分析,它是從甲骨文中的“老”“老”“耋”等字演化過來的。從這些文字出現的時間我們可以推測,早在殷商時期乃至更早以前,中國人就已經有了長壽的觀念,并由此衍生了以“敬老”“養老”“壽星”“祝壽”為代表的傳統壽文化。
在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《尚書·洪范》中說:“五福,一曰壽,二曰富,三曰康寧,四曰攸好德,五曰考終命”。展現了福壽文化的層次,反映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孜孜追求,包含了中華民族關于生存、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思考。
中國的第一部字典《說文解字》中說“福,祐也,從示,畐聲。”“壽,久也,從老省。”可見“福”“壽”相連所形成的中國傳統福壽文化,表明人生的幸福是以生命時長為客觀基礎,以整體性的“福”為主觀追求的人生目標,是在一定的生命周期之中的較為完整的人生價值追求與判斷。
再有好《論語》中的“知者樂,仁者壽”;《韓非子·解老》中“全壽富貴之謂福”;《詩經·小雅·楚茨》中“報以介福,萬壽無彊”等。不只是文獻,在建筑、陶瓷、錢幣、玉石、書畫等領域,也有大量的福壽文化題材作品創作。這些都表明,福壽文化已經浸染到了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,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,占18.70%。“十四五”時期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,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,將大力發展普惠性養老服務,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。
這也反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養生,追求健康長壽。祝愿老人們越來越好,也祝我們這些即將步入老齡化的朋友們身體好、工作好,延緩衰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