點擊數:30592022-08-09 11:48:56
衡山,又名南岳、壽岳、南山,為中國“五岳”之一,位于中國湖南省中部偏東南部,綿亙于衡陽、湘潭兩盆地間,,主體部分在衡陽市南岳區和衡山、衡陽縣境內。南岳衡山被稱為“文明奧區”,是因為它有著遠古而悠久的文明,是“中華文明”的重要發源地之一。
中華文明是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。傳說游棲于此的祝融因最早發現保存和使用火種方法,使這里的黎民百姓率先告別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,熟食和照明推動了衡山的原始文明。作為“火正官”的祝融,他的最大責任,就是觀測天象以利農時。古時,南岳為華夏觀象制歷中心, 黃帝 、 顓頊 、 堯 、 舜 均制歷于南岳,然后入主中原,夏禹制“夏歷”也在南岳。
衡山的命名,據志書記載,因其位于星座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,“變應璣衡”,“銓德鈞物”,猶如衡器,可稱天地,故名衡山。
南岳衡山風景雄秀,最著名的景點有八個,“南岳八絕”,即“祝融峰之高、藏經殿之秀、方廣寺之深、麻姑仙境之幽、水簾洞之奇、大禹碑之古、南岳廟之雄、會仙橋之險”。
南岳衡山“八絕”— 祝融峰之高
祝融峰是南岳的主峰,海拔1289.8米,衡岳千仞起,祝融一峰高。自古以來,游人皆以登上祝融峰為一大樂事。詩人墨客用詩文來贊頌祝融峰的確實不少。唐李白《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》詩云:衡山蒼蒼入紫冥,下看南極老人星。回飆吹散五峰雪,往往飛花落洞庭。
祝融峰頂下的南面有上封寺,寺后的山上有觀日臺,臺系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所建,現設有氣象臺。在觀日臺旁邊,有一塊石碑,上面刻有“觀日出處”四個大字。在秋高氣爽,特別是雨后初晴的日子里,游人可以看到“一輪紅日滾金球”的奇景。
為了看日出,游人需要先天住在上封寺的招待所里,次日黎明以前,穿上初冬的衣服,趕到觀日臺。只見東方是一片灰白色的天空,漸漸地出現了微微的緋紅色,接著一道道光芒噴薄而出,五彩繽紛。剎那間,太陽似乎從地平線下向上一躍,就浮出部分弧形的紅邊。紅邊很快地變成了半邊紅輪,紅輪又成為一個火紅的圓球,金輪涌出,上下蕩漾,旭日冉冉地升起。這時人們歡呼著,跳躍著,親自看到了日出的奇景。曙光由遠而近,灑向大地,萬物生機勃勃,欣欣向榮,環顧整個南岳,樹綠山青,都沐浴在金黃色的陽光里,顯得特別秀麗。
由于每天天氣變化的不同,日出的情景也千姿百態,各呈異彩,使南岳日出的壯觀,更加美不勝收。
南岳衡山“八絕”— 會仙橋之險
南岳衡山會仙橋俗名試心橋,又叫仙人橋,該景點為南岳衡山“八絕”之一,位于衡山主峰祝融峰側下的青玉壇,壇基是一片平坦的大巖石,可容數十人。巖下有大小兩石,小石僅大石半,中有石橋可通,橋極險窄,僅可容步,人多不敢過,故又名試心橋。據道家言,青玉壇是烏青云所創,為第二十四福地,乃群仙聚會之所而名。
站在會仙橋,還可望見祝融峰側一巨石,宛如烏龜,人稱“金龜朝圣”,登臨此處,如入仙境。
會仙巖下有一古道通往山下的報信嶺入口,古道始建于唐末宋初,為衡山北山上主峰祝融峰的朝圣古道,晚清名臣、湘軍領袖曾國藩在光緒年間又為母親重修此路成青石板路,連綿七公里,俗稱“曾國藩古道”,又名“北山朝圣古道”。
南岳衡山“八絕”— 大禹碑之古
大禹碑緣于大禹治水的故事,是傳說中最早在衡山留下的文字,碑中記載了大禹治水的經過。傳說中最早在衡山留下文字的,恐怕要首推大禹了。大禹為了治水,八年于外,勞苦奔波,“三過家門而不入”
據說,夏禹治水頭幾年沒有成功,但他還是再接再勵,艱苦奮斗。大禹聽說黃帝曾把一部以金簡為頁、青玉為字的寶書,即《金簡玉書》,埋藏在南岳。他知道這部書會對治水有很大的幫助,但不知道這部書究竟在什么地方。于是,他來到南岳殺了一匹白馬,禱告天地,接著便臥倒在山峰上。不久,他夢見一位仙人,自稱蒼水使者,告訴他這部書的所在地。夢醒后,果然找到了這部書。按照書上的指點,他率眾鑿山開口,疏通壅塞,把危害人民的洪水引進江河,浩浩蕩蕩地流進大海。
南岳衡山“八絕”— 水簾洞之奇
“一片掛蒼崖,分明不惹埃。蹙成珠顆白,垂下水簾來。野燕飛難入,山風卷不開。聲聲去朝海,天意戀巖隈。”宋人李元輔《水簾洞》一詩,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了水簾洞的奇景。
水簾洞,在南岳鄉水簾村,距南岳鎮4千米,古名朱陵洞,傳說與衡陽石鼓山上的朱陵洞相通。在石鼓的為朱陵后洞,在南岳的為陵前洞。水源來自南岳紫蓋峰頂,流經山洞,匯入6米余寬,深不可測的石洞,水滿溢出,垂直下瀉,形成瀑布,高60余米,宛如水簾懸掛九天,故名水簾洞。每逢晴日當空,水簾上面,飛虹耀目,五彩繽紛,蔚為奇觀。“水簾洞之奇”,使人感到名副其實。唐、宋、明、清各個朝代,都有不少詩人名家為之題刻賦詩。
水簾洞是唐代道教活動的地方,被當做洞天福地,稱為“朱陵洞天”。唐玄宗還派朝廷內史帶領道士們在投龍潭祭祀,可見水簾洞在當時非同一般。
南岳衡山“八絕”— 南岳廟之雄
南岳廟在南岳鎮北街盡頭,坐北朝南,后有赤帝峰,前有壽澗水,廟址呈長方形,總面積達九萬八千五百平方公尺,是湖南省規模最大的一座古建筑物。古木參天,綠樹掩映,飛檐凌空,光華四射,顯得十分壯麗。
岳廟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。據《南岳志》載:唐初建司天霍王廟,后經宋、元、明、清六次大火,又經十六次修繕擴建,才成為現在的規模。大殿是清德宗光緒八年按照北京故宮的樣式重修的。
南岳衡山“八絕”— 麻姑仙境之幽
“南國瑤池,麻姑仙境”,相傳麻姑在此種植靈芝給王母娘娘祝壽。麻古仙境是南岳最佳的避暑消夏之所,故有南岳風光八絕之“麻姑仙境之幽”的雅稱。它位于天柱峰東的一條峽谷里,地處半山腰,海拔600米,此地可用“小橋、流水、人家”來概括。主要景點有絳珠溪、絳珠亭、麻姑獻壽、盜桃石、臥虎石、神鬼、靈芝山等。這里群山環抱,茂林修竹,四時繁蔭,流泉飛瀑,怪石崢嶸,有如人間仙境。此處負氧離子含量的平均值高達每立方厘米74390個,進入此地,就自然感到一種清新、舒爽滲透到全身,讓人陶醉,讓人飄飄欲仙。
入口處刻著“麻姑仙境”四個大字。南岳衡山自古有壽岳、壽山之稱,衡山作為壽山,人們喝的就是壽澗溪里的長壽之水,此水又叫南岳圣水,無污染,富含豐富的礦物質,喝了能沁人心脾,倍感清爽,延年益壽。相傳麻姑住在絳珠河畔,故此壽澗溪改名為絳珠溪。絳珠是珍珠甘露的意思,意為只有仙人到過的地方,才有珍珠甘露。
自步入仙境后,到處是樹木蔥濃,奇花異草,芳香撲鼻。那小小的石拱橋、玲瓏的竹涼亭、貌美的仙女、幽靜的環境,各位定有一種超塵脫俗的感覺。所以,此處被譽為南岳風光八絕之一,有“麻姑仙境之幽”的雅稱。
南岳衡山“八絕”— 藏經殿之秀
藏經殿在祥光峰下,是南朝陳廢帝光大二年(568)慧思禪師所建。前面說過,相傳陳后主的一個妃子因避難來南岳,向慧思學佛,其地點就在這里。由于明太祖賜大藏經一部,存放寺中,所以稱為“藏經殿”。以后又相繼改為祥光寺、普光寺,后來仍叫藏經殿。現在的建筑是1933年所重建,紅墻黃瓦,掩映在古林深處。
現在藏經殿已修繕一新,殿內油漆彩畫,光輝耀眼,增添的雕刻,形象生動,特別是1980年8月間,泰國華僑贈送了兩尊銅佛像安放在殿內,這充分表現了海外華僑熱愛祖國的崇高思想。藏經殿的景物特點是:樹多、花多、水多、鳥多、名勝古跡多。
南岳衡山“八絕”— 方廣寺之深
方廣寺,在南岳區蓮花峰下。寺名方廣,取佛說十方廣布之意。寺始建于南北朝梁天監二年,后歷經各朝代修葺。寺中有宋徽宗寫的“天下名山”四字。寺前有一條小溪,寺左有石澗潭,泉水從石上流下,瀉為瀑布,墜入深潭,聲若鐘鳴。這里林泉、山巒秀美,環境幽靜深邃,游人至此必有一種“幽深”之感,故前人有“不至方廣,不足以知其深”之說。李白寫了一首《游方廣寺》詩:“圣寺閑棲睡眼醒,此時何處最幽清。滿窗明月天風靜,玉馨時聞一兩聲。”其幽深之狀,躍然而出。
來源:繁華的旅行札記 網絡